邢窯白瓷 天下白瓷之母 勝雪更多靈氣
唐代茶學家陸羽在《茶經》中層這樣贊美過邢窯白瓷:“邢瓷類銀”、“邢瓷類雪” ,“銀、雪”二字將邢窯白瓷的細白瑩潔展現得淋漓盡致。邢窯位于古邢州,即今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和臨城縣一帶,以燒白瓷著稱,在唐代時器物進貢內廷,可與燒青瓷的越窯平分天下,故有“南青北白”之說。而邢窯,更是我國白瓷的發源地,由邢窯白瓷衍生出來的各個燒白瓷的窯口在唐代以后發展甚為成熟。

詩圣杜甫客居成都時,就曾寫過一首關于唐代大邑白瓷的詩,稱其“大邑燒瓷輕且堅,扣如哀玉錦城傳,君家白碗勝霜雪”,寥寥數字,將白瓷的色、音、質、感描繪得淋漓盡致。而據專家考證,詩圣所描寫的大邑白瓷實際上應該是受到邢窯風格影響的白瓷作品。那么,唐代真正的邢窯本窯細白瓷更是不遑多讓,無論是白瓷的坯料、釉料還是工藝技法,都是我國白瓷的一大高峰。
邢窯白瓷的燒造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齊時期,這是邢窯白瓷的萌發階段,因此白瓷尚不成熟,其胎質灰白,釉色呈乳濁的淡青色,施釉厚薄不夠均勻,故而釉薄處呈乳白色,整個釉面往往泛青或閃黃。這種不成熟的白瓷一直持續到隋朝年間,到隋朝晚期終于有較大進步,白瓷的胎以白色粘土拉坯,胎薄,半透明,釉面則比較光潤純正,基本不會泛青或閃黃。在工藝上,隋代邢窯白瓷已經采用輪制成形,所以旋削工整,裝燒也很講究,施釉厚薄的均勻度亦進步很多。

在施釉工藝上,唐代邢白瓷一般內施滿釉,器外釉不到底足,釉層的乳濁感比較明顯,但是光澤度較弱。在唐代早中期,邢白瓷一般素光無紋,少帶紋飾以凸顯釉質之美,風格樸素淡雅。此時的器物款識主要有兩類,均為陰刻居多。一類是“翰林”字樣豎刻款,為翰林院在邢窯定燒的瓷器,多見于罐;另一類是“盈”字款器物,是大盈庫在邢窯定燒的瓷器,為宮廷皇家專用,以杯碗常見。
唐代末期開始,由于戰亂連連,邢窯的生產受到了極大影響,逐漸走向衰落。即使在五代時期又用過短暫的燒造,但是產品以粗白瓷占主,細白瓷幾乎很難見到。五代時期的邢窯不僅規模驟縮,生產工藝也每況愈下,一直處于模仿定窯、磁州窯生產的狀況,這種落后一直延續到金元時期,而且也僅僅是邢窯原址的少數窯場還處在運轉中。在五代到金元的數百年間,邢窯不僅面臨著各政府的苛捐雜稅的盤剝,由于地理因素更是多次遭遇洪災。最終,一代名窯難以支撐,徹底落寞在歷史洪流之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