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窯白瓷發展歷程
邢窯,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,唐代著名的瓷窯,五代(公元907-960年)時仍燒造。窯址位于河北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,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,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。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唐代邢窯白瓷的制作工藝,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,并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制成功,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。其代表器物是邢窯白釉“盈”字蓋盒等。

唐代邢窯白瓷,作為傳世品尚未見到,但作為出土文物,在全國各地唐代遺址中卻發現不少。河北陶瓷學者對邢窯出土實物標本經過分析后認為,邢瓷不論是胎質和釉質,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所占的比重都是相當高的,無疑需要高強度的焙燒溫度,據計算,邢瓷的胎質和釉質,是經過1380℃以上的高溫燒成的。邢瓷的物理性能,與現代世界制瓷業最先進的所謂“硬質瓷”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。河北的陶瓷學者認為,邢瓷的物測結果,為“硬質瓷”燒成于中國提供了有力證據,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。
從出土文物看,隋代陶瓷工藝沒有顯著進步,發展到唐代,陶瓷工藝在制工的精巧和造型與上色的藝術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發展,尤其到了唐末五代,有重要發展。五代歷史雖然短暫,但新的政治中心出現和新的經濟因素的增長,工藝美術也有發展。江南吳越地區相對安定,陶瓷工藝尤其是青瓷在當時引起普遍重視。從明朝起流行著五代時曾出現一種所謂“柴窯”青瓷之說法,后周世宗指定燒制瓷器的釉色是“雨過天晴云破處,者般顏色作將來”。明代記載柴窯的特色是“青如天,明如鏡,薄如紙,聲如磬”。古文獻記載“柴窯”的名稱來源于世宗柴榮,柴器之說尚無證論。
白瓷的發展起步較遲,而邢窯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。唐墓出土的白瓷碗,胎土白潔,細如澄泥,釉色明凈,據此可以證明邢窯白瓷同樣是瓷器中之上品。唐代白瓷除邢窯外其他產地之白瓷質地制工也較優良,江西州窯也是當時白瓷的中心。唐三彩一般為黃、綠、白(藍),其發展是從漢代單色釉(綠)到北朝的黃釉綠色再到唐三彩。三彩釉陶是一種低溫鉛釉的彩陶器,色彩絢麗,造型生動,在唐代釉瓷中是一個很特別的品種,俗稱“唐三彩”。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變化達到富麗華美的裝飾效果。色釉中藍彩較罕見。唐三彩的烘造地點主要在長安及洛陽兩地,唐三彩造型豐富多彩;有生動傳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動物偏,還有房屋用器的模型。
邢窯是鎂釉,高溫下黏度大,釉面易光滑平整,光澤度好,但釉色有乳濁感,不透明,釉色穩定,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調。這就使乳濁釉對胎體有良好的遮蓋性,器物施釉到底,質優者足心也施釉。而當時的定窯產品釉料配置不穩定,就釉而言也分粗細兩種,都不夠光潔,光澤度差。
邢窯白瓷多素面無裝飾,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別是晚唐五代,邢窯器中也出現了雕塑、堆貼、印花、刻花、壓邊、起棱、花口等裝飾方法。
邢窯是唐代最著名的瓷窯之一,是白瓷生產的發源地,是世界白瓷之祖,她開創了白瓷的生產道路。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。而定窯在唐代后期受邢窯的影響燒制白瓷,制瓷經過五代、北宋的發展,定窯逐漸成為北方(即邢窯后)最著名的瓷窯。
- 上一篇:邢窯白瓷如銀似雪,天下無貴賤通用之
- 下一篇:邢窯白瓷 天下白瓷之母 勝雪更多靈氣